今年春天我们过得非常艰难,但仿佛是为了让我们记住今年2022,命运又给了我们一个据说50年未见的酷暑,以及关于世界未来命运的诸多谜团。在这个世界上,许多问题意外地变得不那么确定,我们心中的波澜从未停止过。
经过这样的一个春夏,难怪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总是烦恼、痛苦和精神疲惫。
然而,我们仍需为一个值得期待的秋天做好准备。
今年秋天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看来,我们无法指望没有烦恼和痛苦。也许,为秋天带来的各种烦恼和痛苦做好准备,才是给这个秋天最好的礼物。
因此,在秋季来临之际,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疼痛的问题。
1. 我们能期待“无痛生活”吗?
事实上,一代又一代,我们只有痛苦的经历,却缺乏关于痛苦的教育。
就好比,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总以为给予孩子更多的放松、快乐和兴奋就是最好的教育;却不知道培养孩子忍受孤独、无聊和单调也是人生的必要和重要。等孩子长大了,就会知道,如果想做好任何工作、学好任何学科,即使热爱,也要面对长期的无聊和单调。这世上没有不单调的工作,没有不无聊的学科。
在无聊和单调中无法保持注意力和耐心将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
同样,我们的父母都懂得给孩子设立各种象征幸福和成功的目标,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但却很少训练孩子理解痛苦和失败、分析痛苦和失败、应对痛苦和失败。
这就像鼓励他跑马拉松,却没有给他提供一双鞋子来支撑和保护他。
假期里,多客文化的雅茹找我为罗素的《幸福之路》写一篇加页导言。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读了起来,深受感动。罗素的书名是《幸福之路》,但他在整本书中都在讨论“痛苦”。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又该如何面对它们。
这就是理解生命的意义。
然而,我们的长辈们总是不愿意向下一代提及痛苦经历的重要性,相反,我们却认为没有痛苦的人生是存在的,认为没有痛苦的人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我们的电视剧、言情文学,总是倾向于以一个圆满完美的结局,仿佛这一刻按下了人生美好结局的定格键。
人生确实有许多快乐、充实、满足的时刻,但真的有一个定格,可以定格一生的幸福吗?高中时,我们以为考上大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进入大学后,新的烦恼和痛苦出现了。我们也以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人生就圆满,但接受这份工作后,新的挑战和压力又让我们感到难过。慈爱的父母以为,儿女结婚后,就平安无事了,但结果呢?一系列琐碎的事情开始了。
我们总是期盼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但每个目标的实现都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满足与快乐,只要生命还在继续,烦恼与痛苦便如同水面上的波涛,一路伴随着时间的长河,在所难免。
我们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如果痛苦的经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追求幸福的前提就是要有能力理解痛苦,有能力应对痛苦。
然而,爱孩子的父母却常常做出相反的事情。
作为父母,你会觉得,减少孩子的痛苦,孩子就会离幸福更近,所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父母会毫无原则地纵容孩子。
比如,他们不想让孩子经历“想要而得不到”的痛苦经历,所以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的确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家庭中受挫、失落的痛苦,但迟早他们还是会在社会上经历各种“想要而得不到”的痛苦。
对于一个习惯于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在社会上得不到这样的满足,痛苦就会加倍。
而且由于缺乏应对这种情况的经验,他要么不顾他人利益,自私自利,要么焦虑无助,陷入各种心理问题,当然也不乏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极端例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表现出较弱的理性。
比如,作为经历过的人,谁也没有经历过“无痛的生活”,但家长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无痛的生活”。
避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痛苦几乎是父母的本能。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成年后也把这种本能带到孩子身上,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试图帮孩子扫清一切可能出现的烦恼和痛苦。殊不知,这些被父母回避的烦恼和痛苦,往往是帮助孩子通过经历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那么多巨婴。
生活本质上就是与痛苦共存、同行的过程。
保护一个年轻的人,最重要的是让他去经历各种痛苦,并通过经历培养出应对的能力,而不是帮他封锁痛苦的经历,削弱他对烦恼和变相痛苦的忍受能力。
没有应对痛苦的经验,当某一天痛苦经历发生时,他们很难冷静分析、理性面对。事实上,由于被告知“没有痛苦的生活才是理想状态”,一旦遭遇痛苦经历,年轻人不会意识到那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反而会感到倒霉、不幸。
生而痛苦,是人类的宿命。我们没必要向往一种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长久的“无痛生活”。幸福与痛苦是连体双胞胎,对幸福的感知与对痛苦的感知也应该是双胞胎。
这种接受本身就是走向成熟的起点。
如果我们懂得把经历痛苦的过程看作是通往平静、喜悦和幸福的途径,那么当我们遇到痛苦的经历时,对我们的威胁就会减少。如果我们也愿意把痛苦的经历看作是自我训练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摆脱痛苦来临时的焦虑和恐惧。
面对苦难,我们需要改变很多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罗素认为,现代人的苦难,大部分来自于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束缚和伤害。
只有摆脱一些对自己有害的意识、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比如,我们身边不难见到一些幸福感很高的人。但如果你分析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绝非幸福,生活中也并非没有痛苦、无奈和遗憾。他们只是有能力正确看待这些挫折、遗憾和痛苦,从而抵御住了痛苦的伤害。
这是我们需要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2. 痛苦从何而来?
我们以一些小问题为例,从一个侧面看一下疼痛来自哪里。
第一组小问题:
你还会用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吗?当别人对你表示赞赏时,你会感到高兴;当别人忽视你时,你会感到黯然失色。
你还在潜意识里努力博取大家的喜欢吗?你总想讨好所有人,如果有人对你表示不喜欢,就会伤害到大家的心情。
其他人的幸福、成功和荣耀是否伤害到了您,使您产生嫉妒之心,变得沮丧,并相信自己的无能?
你是否按照别人的成功模式来设定自己的目标?只有在同一个目标上超越别人,你才会感到成功和满足。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按照罗素的观点,那你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你高估了别人,把别人看得太重要了。
在群体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人,需要体谅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尊重他人的界限和利益,照顾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种对他人的关心有利于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但如果你出现了以上三种情况,那就不再是对他人的合理关心,而是过分夸大了他人对你的意义。你单方面虚构了一个优越的“他者”,把评价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力交给了这个虚构的优越的“他者”。这是一种非常自毁的自我认知方式。
因为:
如果你期望通过别人对自身价值的赞赏而得到认可,你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很低,因为你所处的环境越社会化、专业化、竞争越激烈,你被别人称赞的机会就越低。
我们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给别人看的,努力活出自己,认真活出自己取悦自己就够了。
生活在群体中,我们的本能当然是争取最大限度的点赞和支持,但即使是在百花齐放的春天,也总会有像杜老师一样过敏的人感到害怕;能被大家喜爱的只有RMB,可惜我们都不是RMB,既然我们都不是RMB,就没有必要做那些徒劳的努力。
其实,我们不需要努力去争取所有人的喜欢和欣赏,只要努力去争取一类人的喜欢和欣赏就够了——那就是你喜欢和欣赏的人。
这种奋斗才能帮助你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关系,建立真正基于互助互支持的成长关系。
至于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光环固然会刺痛我们的眼睛,但请不要被这光芒蒙蔽了双眼。当优秀、成功的人出现在你身边时,你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命运的馈赠和指引。他们的意义,只是告诉我们,我们还有哪些自我空间需要提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看到、成长。如果你能这样去理解,那些优秀人的出现,并不会成为你自信的打击,也不会成为你成长的阻碍。
但你不必按照别人的成功模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即使我们学的是同一个专业,甚至做着同样的工作,拥有同样的职业身份,只要我们不是机器人,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就不会是一样的。
我们对自己的想象更是大不相同。
盲目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得到什么。当我们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们就会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过着别人的生活。
第二组小问题:
当你和别人争论的时候,你是否特别希望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意见?当你被拒绝或反驳时,你是否感到特别痛苦,甚至有点羞辱?
当你身处人群中时,你是否感到不安和多疑?你是否总觉得有人在算计你、批评你、散布谣言、损害你的名誉?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按照罗素的观点,那你又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你高估了自己,太看重自己了。
坚持自我、爱自己、欣赏自己,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创造性和独特思维的重要支点。然而,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当代少子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需要理性地审视和过滤。
在少子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用别人提醒就能感受到“我很重要”的感觉。但如果孩子把这种感觉带到非家庭环境中,痛苦的经历就会随之而来。
在任何非家庭环境中,你都不会有那种被爱的目光追随、被爱的聚光灯照亮的感觉。总之,在非家庭环境中,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没有那么重要。从小就有的“我很重要”的认知,在非家庭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你必须和童年的感觉彻底决裂。
如果不成功斩断这种自我感觉,你要么无法适应没有爱的环境而变得胆怯懦弱,要么变得冲动易怒,不容许别人拒绝或反驳你,而一旦被拒绝或反驳,你会感到无比羞辱。
被拒绝或被反驳怎么会被认为是羞辱呢?如果你觉得被羞辱了,那只是你童年的自我认知造成的错觉。
经常有可爱的小孩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图谋陷害我,散布关于我的谣言。”
这让我忍不住大笑。
当然,世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阴谋诡计、诽谤中伤、散播谣言等行为,但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不值得别人的精心算计和奢华陷阱,就不必为此担心。
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有愚蠢的人,他们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毫无意义的诽谤和攻击。
但如果我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努力学习,凭借自己的才华谋生,而不是靠名气和流量赚钱的明星,那么诽谤和攻击就伤不了我们的根基,也动摇不了我们的生活秩序。
因此,如果你不那么看重自己,你就会减少对未知敌意的猜测和恐惧。
其实就像老师上课说的,人生的真相就是,喜欢你的人不多,讨厌你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就是对你没感觉,冷漠就是和谐,我们都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背景、过客、临时演员,仅此而已。
3. 用语言来应对不良情绪
所谓分析痛苦,很多时候意味着理清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来源。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负面情绪的根源,我们就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痛苦。
当然,情绪的爆发能量肯定大于我们的理性力量,要控制它,确实需要不断的训练。
最好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将情感转化为语言。
就连我这样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也时常会受到挫折、伤心等负面情绪的侵袭,很多时候,我也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情绪。
但不管怎样,你还是要与不良情绪做斗争,不要成为它们的被动奴隶。坐下来,打开电脑或笔记本,敲敲键盘,用笔写字,用文字分析控制你的不良情绪。
语言是对付不良情绪最有力的武器——因为当我们使用语言时,我们沉睡的理性就会自然被唤醒,并立即投入到与情绪的斗争中。
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来源,并用文字概括——我们常常因为某种强烈的刺激或伤害,或因为某个目标难以实现,或因为对某些结果感到担忧,而心情不好。然后把你认为的不良程度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用文字写下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
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事态和后果的评估都是基于情绪的。情绪判断就像海绵吸水,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吸收和膨胀,极其不可靠。当你用文字来呈现这种情绪判断时,就像用理性把海绵里的水挤掉,真实的情况就能还原。
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写不出一个具体的后果,我们以为的严重,只不过是不良情绪的随意放纵和蔓延。
甚至把一些可能出现的后果写下来,认真思考、推断它们是否真的能毁掉你的人生。然后你就会发现,情绪的夸张,根本经不起理性的审视和推敲——虽然人生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但能彻底毁掉人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把情绪化的判断转化为理性的判断,情绪不再主导事件的发展,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心情都会释然。
有时,我们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情况如何发展。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的根源,做出一些努力去补救、争取或改善。
有时,仅仅一点警告或提醒就足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ntoo.cn/html/tiyuwenda/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