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学校为杨浩建档之时,他的家庭情况就被记录在学校智能助学大数据平台上。为了让这个失去父母关爱、由奶奶带大的男孩免去异地求学的后顾之忧,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他入学前就做好了准备:免学费、发放生活补助、报销机票、购买一切生活用品……
“通过智能资助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生成符合家庭情况的资助方案,资助越早到位,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就越早建立起来。”该校学生处处长刘晓宇说。
他提到的“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是学校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可以全面展示贫困学生的全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以据此制定“菜单式”资助方案,实现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教育、精准评估,为贫困学生规划成长路径。
将科技手段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据介绍,智慧助学大数据平台联动校内学生事务、教务、研究生、总务等8个部门11个业务系统,精准采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数据、学业成绩、奖学金记录、上课出勤、宿舍门禁、素质拓展、就业升学等信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层分析,设计9个二级指标、79个观测点,构建数学模型,建立量化识别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是我们多年在学生工作、贫困生识别等方面反复研发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每一个观察点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既能区分学生是否贫困,又能区分不同程度的困难。”该平台主要开发者、学校学生处副主任向家春说。
以二级指标住房条件为例,是否有房、自建房或农村自建房、租赁或购买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等7个观测点有不同的得分占比,并辅以家庭成员数、收入、负债等指标,衡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向家春说,过去在判定学生困难程度时,有学生可能以“比惨”的方式博取“同情分”,评估小组对学生家庭状况的判断也带有主观性,甚至在不经意间对学生造成二次心理伤害。而现在的复核机制,更多的是验证系统评分是否与老师平时的观察一致,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为了验证画像的准确性,学校从2019年开始进行实地回访,每年学校工作组随机选择一个城市、一个县驻村一周,通过走访居委会、物业、邻居、学生家庭等方式,核实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修订指标体系,这也是对学生的一次诚信教育。
但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学校还将数据库与学生档案挂钩,实时更新信息,动态监测分数也会随之变化。“这样,学生就不用再反复填表,也不用去当地政府办证盖章了。”项家春说。
该校历史学院辅导员龚超认为,“线上量化测评+线下民主评议+现场跟踪核实”的贫困生认定模式,有效保护了学生隐私,保障了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
灵活:总有一款适合您
“同学您好!学校了解您目前生活困难,将向您的校园卡存入500元生活补助,帮助您缓解压力,希望您安心学习。”这是该校2018级法学院学生梅琳(化名)端午节前收到的一条短信。
事情的起因是智能助学大数据平台对美琳的异常消费发出了预警。收到预警后,该校学生助学管理中心老师金洁仔细查看了美琳的消费记录:5月7日至6月7日,她的单笔最高消费金额不超过5元,总消费金额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辅导员联系核实后,助学管理中心为她提供了“一卡隐形助学”项目。
“平台将跟踪分析贫困学生在校消费、生活支出情况,建立数学模型测算资助需求,实施消费预警、资助预警,实现‘一策一生’精准资助。”金洁介绍,资助将点对点发放,无需第三方认证。“总有那么一些懂事的孩子,节俭得让人心疼,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安心读书。”
刘晓宇介绍,对来自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生,系统定期推送交通费、日常生活补助;对家庭突发重病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的学生,系统及时推送临时困难补助;对家庭困难短期内无法缓解的学生,系统提示其申请助学贷款,并提示所需材料和申请手续。
今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暴雨洪涝灾害,7月21日凌晨,安徽师范大学立即启动“一缕阳光”应急小额助学项目,向86名受灾学生发放助学金5.5万元,根据受灾程度,每人发放500元或1000元,次日到账。
“‘应急小额资助’是智能资助体系中最灵活的资助方式。”向家春说,大到家庭突发事件,小到一套考研备考书籍、一件棉大衣、一张回国的车票,学校都能及时给予帮助。
仅2020年,该校23154名贫困学生获得各类资助共计3047万元。
意义:关注穷人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家庭面貌。”学校党委书记胡朝荣说,由于受家庭经济背景、义务教育背景、社会交往背景等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这就要求学校在保障资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为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探索设立了11大类成长扶持项目,帮助贫困生在学习训练、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提高,并通过教育效果评估,发现贫困生成长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自动推荐参与相应项目。
2018级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蔡章飞,高中时因家境贫困辍学,大学期间受益于平台精准资助和项目引导,最终自力更生参军入伍。退役返校后,平台经常推送他的成长经历,引导他参加支教服务、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等活动,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榜样”。“每次在教书时看到孩子们,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只有离开农村,才能更好地改变农村!”蔡章飞说。
学校还专门为贫困生打造了“开放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平台——“苔花”励志班,构建了理想信念、励志自强、感恩奉献等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解决贫困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苔花》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每周举办周末剧场,学生们将资助和教育的故事搬上舞台。最新一期的节目讲述了一位贫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如何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找到信心和方向的故事。
“苔花小如米粒,却努力绽放如牡丹。我们命运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要把握学习机会。就业改善家庭困境,事业改变国家面貌。”梅琳是“苔花”班的优秀学生,她还是学校2021年度资助宣传大使,经常给同学们讲解政策。
学校调查显示,与学校平均水平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高出3.48个百分点、录取率高出9.33个百分点、奖学金获得率高出7.06个百分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蕾、王海涵,通讯员田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ntoo.cn/html/tiyuwenda/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