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陈振国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关于常见力的分类以及重力、弹性、摩擦力各自的特点,是在初中所学的力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它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后续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力与力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基于初中所学的力的基本理解,以及第一章中关于向量及其表示的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现有关于力的知识,互相启发,达到巩固旧知识、启发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力传感器在图像上的反射、“在钢丝上放瓶子”等实验,增强对重心的理解; 通过小变形实验确认弹性变形。
通过吊起船头、撑杆跳、画出弹力的点和方向、划分自行车中的摩擦力等,让你在学习的同时,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在通过讨论和DIS实验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体会观察和实验对于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性。 影响。
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到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重心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成因和特点; 了解重心的概念以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2)了解变形及其特点; 知道小变形的表现方法; 了解弹力的条件和特点。
(3) *了解摩擦力和摩擦力的类型。
(4)初步学会绘制物体在重力和弹性作用下的简单受力图。
2. 流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将瓶子稳定在钢丝上”、展示微变形等探索性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微变形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变形的感性认识,体验放大物理量的方法,增进对弹性性质的认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参加“如何将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可以增加兴趣,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2)通过“展示微小变形”的演示实验,让我们懂得物理学习需要仔细观察、仔细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我们观察、分析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变形和弹性的特性。
难点: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4.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设备(每两人一套):DIS实验仪器(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计算机)。
2、演示实验设备:微变形实验演示(圆形墨水瓶、细管、塞子、尺子)。
3、探索重心位置的实验:将瓶子稳定在钢丝上。 (电线、瓶子、木块、雨伞等)。
4. 制作自己的PPT幻灯片。
5. 教学设计思想
本次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力、变形、弹性三个部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小型探究实验、DIS实验、PPT演示和案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为基本方法。 通过小实验,例如用力传感器检测力大小的DIS实验和“将瓶子放在钢丝上”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理解; 通过展示微小变形的演示实验,了解弹性变形,进而了解弹性及其特性; 通过实例场景的讨论,初步了解物体仅受重力和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分析。
本设计要突出的要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变形和弹性的特点。 方法是: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了解力的矢量性; 通过小变形的演示实验了解弹性变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弹性的概念; 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讨论,了解弹力的特点,初步学会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本设计要克服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方法是:通过小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明确弹力是接触力,两个物体的接触点就是弹力的作用点,弹力的方向为物体恢复变形的方向。 通过“自主活动”的课内训练和课内巩固。
这种设计通过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DIS实验、案例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了解物理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本次设计的内容大约需要2课时。
说明:生命中存在三种常见的力,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其中,重力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摩擦力并不是《课程标准》要求的。 因此,本次设计安排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变形和弹性特性。 主要回顾了重力、重心等概念,强调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位置; 摩擦力只能通过常识来引入。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场景一 录像,大家发言
播放“攀岩”视频,分析这一场景中人所用的力,以“谈话”的形式讨论、交流常见的力练习,开拓思路,增加独立经验,为进一步总结攀岩特点打下基础。力和力的分类。 。
问题Ⅰ 问问题1和2
通过提出问题1“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常见的力的例子,谈谈你对力的特性的理解”和问题2“力如何分类?” 我们总结了生活中的几种常见力量。
活动一DIS实验演示
通过DIS实验,您可以体验力的大小,增加对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活动二学生探究实验
通过对“如何将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索和实验。 和《奔马的平衡》,我们会加强对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认识。
活动三分析与讲解
通过微变形的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增强对微变形的感性认识,促进对弹性特性的理解。
活动四自制模型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索自行车车座弹簧及其增减摩擦的应用。
三、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利用情境激发疑问并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现有的关于力的知识,互相启发,提出问题,引起兴趣,回顾现有的关于力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实验探索和抓取特性,通过力传感器传感的DIS实验和“把瓶子放在钢丝上”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理解; 通过微变形实验确认弹性变形,进而建立弹性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实际应用,通过吊起船头、撑杆跳、绘制弹力点和方向、分析自行车摩擦力等进行拓展和延伸。 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7. 教案举例(一)利用情境引发疑问、提出问题
1. 播放“攀岩”视频
分析这个场景中人所受到的力,“咱们来说说吧”——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磁力、拉力、压力、支撑力、功率、阻力等。
2. 提出问题
常见的力如何分类? 各自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力?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力”的理解?
从力的性质来看,力学中经常会遇到重力、弹性、摩擦力(电磁力将在电磁部分讨论)。
3. 对力的基本认识
①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受作用物体的变形或运动状态的变化来判断。
DIS 定量实验:让我们将力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系统以显示力的图像。 看看力量之间的关系。 力的变化如何反映在图表上?
②力的说明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自主活动:请用力图标表示足球受到水平方向67N的力。
③力的种类
力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类。 一是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另一种是根据力的作用进行分类,如拉力、压力、支撑力、功率、阻力等。不同作用的力可以具有相同的属性。 例如,拉力、压力、支撑力实际上都是弹力,但作用不同。 不同性质的力可以产生相同的效果。 例如,无论力的性质是什么,如果其作用是使物体运动加速,就可以称为力;反之,则可以称为力。 如果其作用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则可以称为阻力。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力。
(二)实验探索与把握特点
重心和重心
重心的定义、方向、大小和重心(略)
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质量分布、形状、重心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
探索实验:“如何将瓶子稳定在钢丝上?” (附:教学视频一《奔马的平衡》)
变形和弹性
A. 弹性是如何产生的?
生产过程: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发生变形。 变形的物体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并对使其变形的物体施加力。
生产条件:接触、变形
注意: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弹力作用就会发生变形。 没有什么物体是不能变形的。
A.接触不一定有弹性。 如果有弹性,就一定会发生接触。 弹性体的数量≤接触点的数量。
原因:变形
B. 演示实验:呈现轻微变形(附件:教学视频片段二)
C、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与物体变形方向相反。
D. 独立活动:判断对错
(1)接触的物体必须具有弹性
(2)如果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中存在弹力,则该物体必定与其他物体接触。
(3) 由于B发生了形变,物体A对B产生弹力。
(4)弹力方向必须垂直于接触面
(5)灯上悬挂的电线是静止的,电灯使电线向下变形。
(6)不变形就不可能产生弹性。
(7)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变形的方向相反。
(8)弹力方向与受力物体变形方向相反。
画出弹力的点和方向
E. 展开联想:
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式中:F为物体所受的弹力。 x为弹簧的变形量(弹簧伸长长度、缩短长度、弹簧长度、弹簧原始长度、自然长度)
注:仅适用于弹簧; 在弹性极限内; 一般物体的弹力与变形呈正相关关系。
摩擦
什么是摩擦力? 它有哪些类别? (轻微地)
(三)实际应用、扩展和延伸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索自行车车座弹簧及其增减摩擦的应用。
很多地方都刻有凹凸不平的图案,以增加摩擦力。 如汽车轮胎、塑料车把盖、踏板盖、刹车手柄盖等。
将滚动摩擦改为滑动摩擦,以增加摩擦力。 例如,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是在地面上滑动。 摩擦力大大增加,所以汽车可以很快停下来。 制动时,用力握住制动杆,增加制动片对钢圈的压力,阻止车轮滚动。
汽车的前轴、中轴、后轴均采用滚动来减少摩擦。 为了进一步减少摩擦,人们常常在这些部件中添加润滑剂。
汽车座垫下方安装有很多弹簧,利用它们的弹力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振动。
文件下载(下载431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ntoo.cn/html/tiyuwenda/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