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健身长廊就在家门口
19日一早,家住北苑社区的老人尹新民早早起床,带着心爱的乒乓球拍来到滨河大道健身广场。 退休已经九年了,他每天都打乒乓球。 起初,他会去当时的临沂师范学院打球,但随着滨河大道百里健身走廊的落成,尹新民有了新的打乒乓球的地方。
“因为经常打乒乓球,所以好几年没感冒了,前几天量了血压,医生说正常。” 尹新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而最让他满意的就是周边的环境。 健身场所。 经过短暂的热身,尹新民开始和球友们打球。 自从在这里玩以来,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每天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玩耍、聊天。 退休后的他的生活也充满色彩。
和尹新民先生一样,每天早上,滨河大道两侧的健身走廊上都挤满了前来锻炼的人们。 打乒乓球、打篮球、健身器材、慢跑、打太极拳……市民在家门口尽情享受。 健身的快乐。
“滨河大道还没有建的时候,这里到处是坟墓、枯草,当时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在这里打乒乓球。” 尹新民的健身中心是该市“滨河百里健身长廊”的一部分。整个建设工程分两期。一期位于滨河城区段36公里范围内,分为5个功能区,即海滨浴场运动区、水上运动区、球类运动区、休闲运动区、湿地等分布在城市河段两岸27个地点,配备各类健身器材1000余件。形成了一个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集“水、岸、滩、堤”于一体的滨江风景区,是一条国内领先、集“路、景”于一体的内陆滨水健身长廊。等级。
二期工程以城市地块为基础,将健身长廊向北、南、东、西延伸。 即凡是建设滨河路的地方,就建设全民健身设施。 横跨三区五县,惠及近300万人。 ,长约300英里。 滨河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乡镇全部建设全民健身工程。 沿线有条件的村庄将配备不同形式的体育健身设施。 率先实现滨河村村都有一线体育设施。
经过五年建设,建成了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全民健身长廊。 滨江健身长廊建设遵循健身与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亲民、便民、惠民的原则,公益性、商业性、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点、线、面的合理布局,美观实用的原则。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高度评价,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挂牌的“国家户外健身基地”。
体育馆附近将建市民健身中心
沿江市民可以享受健身长廊带来的快乐,那么老城区的居民应该如何锻炼身体呢? 我们的城市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除各社区所有健身设施外,老城区的体育中心将被保留,改造为市民健身中心。
市体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70万人口的老城区来说,需要保留现有唯一的市体育中心,以满足老城区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在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对现有体育中心进行改造,建设市民健身中心。 总体框架是在保留体育馆的基础上,在体育场、体校所在地规划建设现代化公民健身中心,包括全民健身楼(各类室内公益健身项目)、室内外游泳池(泳池)以及各种户外健身项目。 、相关服务设施项目等,建设规模约3万平方米。 建成后,将完善现有体育中心的全民健身功能。
除了这些公共健身设施外,我市的健身组织网络也在不断完善。 2011年,我市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余人,使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约1万人。 新成立体育协会1个、健身俱乐部4个,使我市个体协会、俱乐部达到58个。对各体育协会进行年度检查,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北城新区体育中心建设目前正进入选址阶段。 2012年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尽快开工建设。
500个农村健身中心已全部建成
说到健身,很多人可能认为那只是城市人的专利,但现在,我们城市的农民也开始了自己的健身生活。 目前,县城中,苍山县新建了体育场馆,临沭县新建了体育场馆,郯城县、沂水县、莒南县均建有体育场馆,其他县区也建有体育场馆。在一栋建筑内建造两个体育场。 “十二五”规划获得通过。 同时,我市抓住国务院批准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联系上级单位,争取县区体育场馆建设扶持资金。 目前,我市四县已累计落实县级体育场馆建设资金2400万元。 现正在为其他县区场馆建设争取支持资金。
2011年,完成农村500个城乡社区(村)健身活动站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个,乡镇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81个,全民健身户外基地2个,多功能健身场1个,河东区全民健身中心。 健身广场等特色项目5个,城市、农村社区、行政村健身项目7574个。 农村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有很好的健身场所。
近日,《临沂市全民健身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 《规划》规定,到2015年,我市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每周参加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等以上运动强度的人群比例达到35%以上,其中城镇居民占20%以上16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农村居民达到8%以上。 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
同时,体育健身设施将覆盖城乡。 县(区)、街道(乡)要建设相应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小型多样的基层活动场所; 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条件,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提高利用率,实现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社区(中心村)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县(区)、街道(乡)普遍建立体育组织,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健身气功活动站明显增多。 基层健身站数量达到每万人5个以上,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
“未来,我市城乡居民将在家门口享受到‘健身房’的好处。” 市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intoo.cn/html/tiyuwenda/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