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醒、疲倦、舌苔厚重、食欲不振、脸上出油过多、长痘……在湿热的夏季,这些不适都可能是湿气造成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湿热”的季节,也是体内湿气形成的最佳时期。 中医认为湿气易损伤脾阳,湿气是百病之源。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与湿有关。 如果不健脾,及时祛湿,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中医常说“十人九有湿”。 专家指出,湿气无处不在且难以去除。 男女老少都应该有祛湿的意识。 夏季,阳气旺盛,人的新陈代谢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湿的好时节。 祛湿首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均衡、适度、规律。 建议多吃小米、薏苡仁、玉米、红豆、白萝卜、海带、扁豆、海带、木瓜、山药、冬瓜、莲子、芡实等。 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少吃甜食及其他甜、油腻、酸、寒的食物。 此外,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国标舞、广场舞、慢跑、骑自行车、爬山等,以及热水泡脚、经络按摩等,也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行气活血,化痰。 去除湿气。 同时,还应保持居所空气新鲜干燥,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缓解不良情绪,防止湿气的侵入。
下雨了,下雨了,天阴沉的,湿漉漉的。 入秋以来,不仅南方暴雨洪涝肆虐,北方也进入雨季。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炎热潮湿的天气”达到顶峰。 今年的三伏天持续了40天。 在这样炎热潮湿的季节,你是否总是感到困倦? 睡醒后常感到困倦、胸闷、腿沉、舌苔厚重、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经常腹泻、皮肤长痘、湿疹频发。 这可能都是潮湿造成的。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副主任医师刘洋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经常用‘十人九’以“湿”来形容湿气侵入人体的普遍性,中医认为“湿为百病之源。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与湿气有关。 湿气不祛除,后患无穷。”董峰医师也表示,湿气无处不在,很容易侵入、积聚在人体内,引发全身各种疾病,且难以去除。所有男女老少。夏季,阳气生长,人的新陈代谢快,尤其是三伏天,正是祛湿的好时机。”
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习惯很容易造成湿气。 注意生活中的六个“湿度警报”。
都说现代人的水分普遍很多,那么什么是水分呢? 刘阳介绍,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中医称为湿邪。 由湿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如湿疹、关节炎、哮喘等。此外,湿邪常常与其他病邪联合侵袭人体。 它能与“风”结合形成“风湿”,与“寒”结合形成“寒湿”,与热结合形成“风湿”。 “湿热”还可与“暑热”结合形成“暑湿”,甚至可能出现风、寒、湿或风、湿、热三邪并存。
哪些因素会导致湿邪偷袭我们呢? 董峰总结了五个主要原因:
1、情志生湿。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影响人体,引起津液运行和转化的异常,导致湿病的发生。 如果经常生气,就会导致肝胆湿热,如果经常忧虑,就容易产生肺、大肠湿热。
2、饮食造成湿气。 经常吃辛辣、生冷、寒凉的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尤其是夏天。 炎热天气吃辛辣、生冷的食物,容易出现代谢紊乱,使湿气更难排出。 夏天,随处可见人们喝着冰镇啤酒,吃着烧烤。 有些人饮食不规律,甚至吃得过多。 其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液长期积聚于体内而湿。
3.药物引起湿气。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 此类药物的副作用表现为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以利湿药较多见。
4、环境加湿。 梅雨季节、夏季天气、过多使用室内加湿器等都会造成体内湿气。
5.不良习惯导致湿气。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 中医认为,人卧时,血归于肝。 如果休息时间不睡觉,肝脏就得不到休息。 熬夜用眼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 经常熬夜的人会感到头晕、眼睛干肿、胁腹疼痛、叹气等,这些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刘洋将其比喻为“重湿”,就像下雨天穿着被雨水浸湿的衣服一样。 身体感觉沉重、不舒服。 具体来说,性能分为六类:
1、舌苔厚腻。 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身体状况。 如果舌头肥大,边缘呈锯齿状,则称为“裙舌”; 如果舌苔白厚、滑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 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黄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2、身体沉重、懒惰。 身体特别疲倦,懒得动,醒不了,醒后依然疲倦,浑身不精神,有头晕的感觉,容易犯困,记忆力减退,小腿酸胀沉重等等。这也说明你的身体里有东西。 湿气就是中医所说的“湿、重浊、粘”。
3、食欲不振。 湿邪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表现为胸闷腹胀、纳差、起床后口臭重等“湿蕴蕴结为痰”。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喉咙有痰、喉咙不清等症状。
4、面部容易出油。 湿度高的人脸上容易出很多油,尤其是额头和口鼻周围。 他们的脸有光泽,头发容易出油,眼睛下垂,黑眼圈严重,肤色又黄又黑。
5、大便粘稠不成形。 如果大便松软、粘稠、不成形,总感觉排不完,粘在马桶上不易冲走,则说明体内有湿气。
6、身体浮肿、肥胖。 饮食、作息和以前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这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毒从外到内分为五级。 祛湿要分清体质,因人而异。
董风将湿邪从外到里分为五级:一级湿毒在表皮,可概括为油、痘、疹、痒、疮;一级湿毒在表皮,可概括为油、痘、疹、痒、疮;一级湿毒在表皮,可概括为油、痘、疹、痒、疮等。 二级湿毒在肌肉,表现为酸、重、困倦、乏力、肿胀、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全身浮肿、头重等。 三级湿毒入骨,表现为颈肩腰腿疼痛、颈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 四级湿毒在脏腑,表现为心、肝、脾、胃、肾、肺、肝胆、脾胃、膀胱湿热; 第五级湿毒是肿瘤。
董峰表示,水分具有粘性的特点。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 如果我们对一级、二级湿气中毒不进行干预,湿气就会一直粘附在人体上,层层侵入,最终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为什么夏天更适合除湿呢? 董峰解释说,虽然我们一年四季都会受到湿气的困扰,但夏季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快,出汗多。 另外,夏季空调、冷食增加了受风感冒的机会,应特别注意。 去除湿气。 另一方面,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气、毒气会由内而外运走。 如果此时能“推”一下,加快汗液代谢,可以帮助排除湿气。
刘阳指出,祛湿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健身操、艾灸、拔罐刮痧、食疗、中药等,但这些都是外治法。 治疗后,湿气不能从根部去除。 “湿”是一个表象,“脾虚”是一个表象。 “是本。”我国著名中医大师王琪教授提出,人体可分为九种体质,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滞体质、特殊体质,其中相对健康平衡体质仅占人群的32.75%,而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不同体质的人受湿的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
1、痰湿体质:体质普遍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容易疲劳。 此类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饮食为主。 药用饮食建议:
陈皮粥。 用陈皮10克,大米50克煮粥。 还可以添加其他健脾、利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海带、海蜇、枇杷、扁豆、薏苡仁、红豆、蚕豆等,还可以添加荷叶、冬瓜仁、茯苓等具有保健功效。 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药食,可增强疗效。
山药冬瓜汤。 将山药50克、冬瓜150克放入锅中,小火煮30分钟。 调味并饮用。 山药滋阴除湿,健脾补肾; 冬瓜是果蔬中祛湿第一能手,能利尿消肿、清热。 此汤能健脾益气、清热利尿、清热。
红豆鲫鱼汤。 将活鲫鱼1条(约800克)塞入鱼腹,加小豆50克、陈皮10克、草果6克,蒸至熟。 具有健脾、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痰湿体质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胸闷头晕等症。
2、湿热体质:常见面色油光、口苦、口臭等症状。 保健原则是清热利湿。 对于肝胆湿热者,应特别注意清肝利胆。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吃些甘、寒、甘的食物,如薏仁、红豆、绿豆、芹菜、黄瓜、莲藕等。 药用饮食建议:
绿豆和莲藕。 莲藕去皮,洗净,备用; 将绿豆50克用水浸泡,取出,放入莲藕洞中,放入锅中,加水煮至熟,加盐即可食用。 绿豆与莲藕搭配,可以明目、止渴、防暑、祛湿。
董峰最后建议,三伏天要养生,首先要保证心态平衡,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受潮。 其次,饮食上尽量少吃辛辣、生冷的食物,避免湿热在体内积聚。 第三,因病服药的患者要注意祛湿。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居,注意用眼休息,适当锻炼身体。 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正规的、容易被人体吸收的中药除湿膏。 (记者项丹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intoo.cn/html/tiyuwenda/342.html